甘味中药大排行

(1)人参

点击可直接购买:https://m.tb.cn/h.VnkhO57

人参有很多种,都是甘味的。直接晒干的叫生晒参,煮熟晒干的称红参,二者力量近似,但红参热性明显,容易上火。所以,只有气虚到极致,甚至是生命垂危需要回阳救逆的时候才可用红参,其他时候用生晒参更安全。与之相比,西洋参更平和,没有上火的问题,可以气阴双补两亏,即便是阴虚火旺的也可以,只是力量不及生晒参。党参也是一种参,但比人参便宜,而且补气之力不如人参,却有养血生津的作用,气虚而兼血亏津耗者更适合用党参。再有就是太子参,近似西洋参的“草根版”,价格便宜,而且补的时候没有上火问题,特别适合脾肺虚弱、气虚津伤的证。糖尿病患者补气的时候,常用30g太子参代替党参、人参。需要提醒的是,人参的吃法是有讲究的,一般不和其他中药一起煮。一来人参价格高,一起煮的时候,人参的成分未必全部浸出来;二来人参最适合的吃法不是水煮,而是隔水炖。像蒸鸡蛋羹似的,将人参先放在小碗中,加适量水后,用碟子将碗盖上,或者用专门的蒸人参的杯子,总之是要盖好密闭之后再放入锅中,锅中加水,将放了人参的碗放在锅中。这样蒸40分钟,放凉后,吃的时候再打开盖子,这样更能保证人参的有效成分不损失。

(2)黄芪

点击可直接购买:https://m.tb.cn/h.Vnk8YqX

黄芪是我最推崇的一个药,一般的气虚都适合,而且没有人参的那种补气的同时伤阴的问题。黄芪可以治的病状很多,特别是爱出汗、水肿,不管是心脏引起的还是肾脏引起的,甚至没有这些器质性的病,只是因为虚导致的功能性水肿,黄芪都适合。因为它能补气,等于是增加你身体推动水的能力。黄芪有生的和炙的区别。炙的偏重补气升阳,但这么一炙,功能就局限了,仅仅能补气,不能固表也不能止汗了。生用的话,这些作用都在,而且还能降血糖。生黄芪的量可以用到15g~60g,特别是降血糖的时候,用量小了血糖降不下来,前面我写胡适的那个例子,他的方子里生黄芪就用到了120g。经常有人告诉我,总是疲劳,面色发黄,到了下午说话都有气无力的,而且动不动就感冒了,情绪也因此受影响,没精打采的。我一般都推荐他们用黄芪来泡茶,和大枣一起,这算是“黄脸婆”的“扫黄茶”了。方子 黄芪大枣茶黄芪10g 大枣3~5枚 开水冲泡,每天代茶饮。

(3)茯苓

茯苓也是甘味的,它有个美誉叫“四季圣药”,意思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用的好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性质非常平和,也因此,它是中医药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而这种药食同源的药物,一般是常吃也不会出现上火之类的问题的。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所以,脾虚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肚子胀、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心神不宁、心悸失眠都适合用。水肿是很多女人常见的,她们的心肾都没问题,为什么会肿?这就是雌激素使然,雌激素本身有保水的作用,所以女人的皮肤才会水嫩。这也就带来了问题,女性的内分泌很容易出偏差,激素分泌就可能失调,这个时候就容易水肿,这种功能性的水肿最适合用甘味的补药来调理。黄芪、茯苓常用,通过补脾,将停留在身体里的水推出去。茯苓很平和,用量可以比较大,治病的时候一服药可以用到60g甚至更多,生活中每天吃50g左右也没有问题。

(4)白术

白术的作用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作用和茯苓类似。但它是燥湿,茯苓是利湿。《本草从新》称其为“开胃神药,而其尤能燥湿”,那种舌苔很厚很腻、胃口特别差的人,都可借助白术来开胃。笼统地讲,白术是健脾;精细划分的话,白术是运脾。这个“运”字体现在它治疗的疾病上,利湿退肿、降糖降压、开胃都是“运”的结果,把该运走的东西运走。还有就是止汗,很多女性有更年期综合征,汗很多。西医多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用炒白术10g,加上浮小麦30g,还可以加冬瓜仁10g——我们吃的冬瓜,它的籽晾干了入药。冬瓜仁是利尿的,加上去是让水从小便运走,而不是从汗走,汗就止住了。这些用的都是炒白术,炒制之后它的运的作用就增强了。因为生白术很燥,但生白术有个用处很特殊——通便,特别是那种因为虚导致的便秘,不是大便干燥拉不出来,而是没有力气拉出来。

(5)地黄

地黄在药里一般以生地黄或者熟地黄的名字出现,虽然都是地黄,但生、熟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熟地黄是地黄用黄酒反复闷蒸晒干而成,适合补血,可以用于血虚,而且能滋阴填精,治疗比较严重的阴虚,一般是到了肝肾阴虚的时候用。但其滋腻碍胃,有碍消化,影响食欲,一般要配合木香、砂仁、陈皮等同用,如果原本食欲就差,熟地黄就要慎用了。生地黄是没有经过炮制的地黄,除和熟地黄一样能补血滋阴外,还能凉血止血,尤宜于热病伤阴、血热妄行的,用鲜地黄取汁兑服。由此可见生地黄的药性还是偏凉的。虽然生地黄补血的力量不如熟地黄,但如果这个人虽然血虚,但是脾胃很弱,胃口很差,就不适合用熟地黄,而可以用生黄芪和当归相配,这是个补血名方,补血足够,还规避了熟地滋腻的弱点。广东人喜欢煲汤,这种民俗和那里气候炎热有关系,炎热的气候对人体的损耗大,而且会伤及身体之阴。人体之阴是生命的基础,煲汤其实就是补阴,给身体夯实基础。其中一种汤就是生地龙骨汤,用生地黄和猪脊骨熬汤,天气热的时候用生地黄,秋冬稍微凉快一点的时候用熟地黄,或者生熟各半,就是在规避熟地上火的同时,给身体补阴。这种汤是他们的例汤,味道不错,如果是为了补血养阴,所有地区的人都可以效仿着自制了喝。

(6)山药

山药和白术一样都是健脾要药,区别不仅在于药力,还在于药性。白术偏燥,用于脾虚生湿,缺点是可能伤阴,阴虚时候慎用。但山药偏润,用于脾虚阴亏,所以湿盛时要慎用。别小看山药这种食材,它有四效:益肺气,可以治虚痨,就是过去的结核病,现在可以理解为慢性消耗性疾病;能固肾关,所以善治遗精,小便频或者白带多而且质地清稀也可用;能生津液,因此也是糖尿病人的粮食替代品;还能助眠,因为它有安心神的作用。很多老中医推荐给失眠的人的偏方是,临睡前一两个小时,煮一段山药吃,100g就可以。我认识一个银行高管,女性,四十几岁,有严重的黄褐斑,而且斑点是发黑的,两颊都整片地发暗。她自己也知道,只要一段时间注意一点,每天煮一段山药吃,面上的斑点就能轻一点。这就是因为山药能补肾阴,否则也不会是六味地黄丸这么重要的药物中的一味。这种斑点发黑的黄褐斑,是肝肾阴虚导致的,所以山药对她非常见效。

(7)阿胶

阿胶是补血养阴的极品,其中以东阿阿胶最好,除了制胶所用黑驴皮的严格规范外,还有东阿当地的“阿井”水,这是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由此保证了阿胶的地道和功效。阿胶的吃法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医最传统的吃法是“烊化”,就是将阿胶砸碎,每次取10g左右放杯中,加冰糖少许,用沸水或药汁适量冲开,搅拌,像蒸鸡蛋羹一样隔水蒸至融化,放冷后就可以服用了。也可以用黄酒或者白开水代替药汁。如果你已经有了“黄脸婆”的问题,皮肤、头发状态都不好了,而且总是疲劳、容易感冒、手脚冰凉,这样的阿胶膏应该成为每天的养生“零食”。很多人觉得吃阿胶会上火,这是个误会。阿胶本身是性质平和的,之所以被误认为上火,是因为阿胶经常和人参、黄芪、熟地之类的药物配合,产生滋腻问题,“滋腻”就是难消化的意思。但入肾经、能从根本上起补益作用的药,多有这个问题,如果不滋腻,它们的补益效果就要打折扣了,所谓“滋腻”,也是其药性厚重的结果之一。避免滋腻问题很简单,一个是用量,不要一次性地过量,要循序渐进,找到一个消化功能可以接受的量,一般一天10g以内就可以。第二个就是可以和化滞的药物配合吃,比如山楂、陈皮、枳壳,都是经常和补药同用的小品类药物,用来防止滋腻。比如复方阿胶浆中用到的山楂,就是作此用。

(8)麦冬

麦冬经常用来滋养肺胃之阴,对因为天气干燥而口渴或者伤阴初期口渴口干的,可以用麦冬15g、乌梅3枚,像沏茶一样泡水喝。麦冬性味是甘的,乌梅是酸的,中医讲“酸甘化阴”,这两个药配合治疗非糖尿病导致的轻中度口干口渴效果很好。如果没有糖尿病,可以加点蜂蜜或者冰糖调味。有个方子叫五汁饮,用的是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鲜芦根汁,里面就用到了新鲜的麦冬。此方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针对的是高热之后的伤阴诸证,有点像现代人经常用来止咳润燥的梨汁,但药力比梨汁要大。麦冬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安心,尤其对心动过速者。因为心动过速在中医看来多有伤心阴的原因,麦冬除了入肺胃二经,还能入心经,这也是为什么治疗心力衰竭的时候都要用到的生脉饮会用到麦冬,就是要借麦冬的补心阴之力。心动过速常见于女性,有的时候就是生理性的,吃降心率的西药有点用力过猛,但患者本人确实难受。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麦冬,与西洋参配,既不上火,又能平和地降低心率。 西洋参、麦冬

(9)石斛

石斛是补肾良药,其中的铁皮石斛最为上品。在民间,过去的人们曾将新鲜的铁皮石斛原汁喂入身体极度虚弱的重危患者口中,可使其慢慢复苏。因此,铁皮石斛也有“救命仙草”的美誉。唐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曾把铁皮石斛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唐宋以来的历代皇帝,也都把铁皮石斛列为贡品。据说,梅兰芳先生每天都用铁皮石斛煎汤代茶饮,后世的研究者认为,他能常年保持阴柔白皙的容颜和清亮的嗓音,铁皮石斛功不可没。石斛味甘而微寒,所以在补阴的同时还有轻微的抑火作用,因为阴虚之人总是难免有微微的虚火。这种人不仅干瘦,而且总觉得口渴,喝水也不解渴,这是胃阴虚,虚火浮越导致的,正好可以借助石斛的养阴生津作用来抑火。梅兰芳大师当时的身心消耗都不同于常人,这种消耗最后都会累及肾阴、肾精,通俗点说,就是对身体基础构成最根本的消耗,无论面容还是嗓音都会在劫难逃。劳心劳力的人肯定比同龄人先老,这是铁律。所以梅大师求助于石斛,而且是品质最好的铁皮石斛。

(10)百合

唐代诗人王维曾经专门为中药百合写过一首诗:“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软温甚蹲鸱,莹净岂鸿鹄?食之当有助,盖昔先所服。果堪止无泪,欲纵望江目。”最后一句“果堪止无泪,欲纵望江目”,说的是服食百合能止眼泪,使双目清亮。由此真想站在大江岸边,纵目遥望那远去的江流。这个“止涕泪”在《本草纲目》上也有记载,但显然不是单纯的抑制眼泪,而是改变心绪的意思。而百合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被用来治疗一些和精神、心情有关的病状,这种病,张仲景称为“百合病”。百合病的症状是:“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从症状描述就可以看出,罹患者的精神、饮食、睡眠、行为、语言、感觉等方方面面多失调,与现在的抑郁症极为相似。之所以用百合治疗,是因为百合是甘性的,而且入心经,是一味益气安神的良药。《日华子本草》言,百合“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用在心情焦虑、烦躁以及由此引起的失眠上,顺理成章。《伤寒论》用百合组成了一些方子,其中的百合地黄汤常被用来治疗身心同在的症状:神志恍惚,夜游症,沉默寡言,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时而欲食,时而恶食,口苦,小便赤。这一组病状的起因是中医讲的阴虚内热,所以才会小便赤、口苦。因为阴虚,虚火搅动而心神不宁,所以用能养血凉血的生地黄30g,配合能安心宁神的百合30g,虽然才两味药,但药单力专,能直达病所。百合是药食两用的,身体偏瘦,容易上火,容易失眠,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的人,百合应该常吃。药店里的是干百合,一般用量在10g~30g,鲜百合用量可以用到50g。

(11)黄精

黄精被称为中医的“四大仙药”之一,另三味是人参、灵芝、茯神。黄精在神仙道教故事里,是最常见的一味药物。《神仙传》里,不少老少男女神仙都是通过服饵黄精脱胎换骨,走上长生之路的,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也一定是因为保健效果显著,才可以成为传说的吧。《博物记》中说:“昔黄帝问天姥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姥告诉黄帝,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可以长生。”这应该是有关服饵黄精的早期记载。东晋道士兼医药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仙药》中亦讲过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清宫内廷记载过九转黄精丹,就是将黄精和当归各等量相配,用于清宫的保健养生。

(12)枸杞子

枸杞子的归经,肝肾放在前面,其次才是肺,可见枸杞子的养阴力量重在肝肾二经。所以,中医养肝肾之阴的经典、重磅方剂中常会用到它,比如左归丸、杞菊地黄丸、龟鹿二仙膏、右归丸等。但是,枸杞子毕竟是性平的,所以虽然入肝肾经,但补阴的效果很缓和,一般不至于上火,因此也是日常补阴的好东西。我喜欢把枸杞子放在茶叶边上,每天沏茶的时候放十几粒,就是想借助日常的微小补阴之力,预防长期电脑前工作引起的伤阴。也确实,有一段时间,因为用眼过度,眼睛干涩得厉害,从那开始用枸杞子泡水,不到一个星期干涩就好了,此后再没出现过。

(13)桑葚

桑葚虽然是食物,但在归经上已经入了肝肾二经,临床开的药物是干桑葚,滋补效果比我们当水果吃的时候力量大很多,而且也比只入肺经的药作用深入得多。对于那些长期便秘的女性,桑葚很对她们的症,因为长期的便秘,很少是因为上火,没有一个人可以长期上火。她们多是因为虚而便秘。女性的虚性便秘,血虚的偏多,因为血虚无以润滑肠道,她们的通便药,一定缺不了当归、桑葚,非补血不能通便。

(14)黑芝麻

现在的人们知道要多吃粗粮、杂粮,因为它们含有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比精米白面要多,所以都喜欢熬杂粮粥,选各种米和豆一起煮。这是对的,但是其中缺少一个很重要的食材——黑芝麻。各种粗粮豆子就算是品种繁多,基本也是入脾经的,没有入肾经的,不可能兼顾到补肾。而且,它们大多含有的是B族维生素,缺少维生素E等脂溶性的维生素。但是,如果加了黑芝麻,既入了肾经,又增加了脂溶性维生素,杂粮粥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杂粮粥纤维素多,这是好事情,但纤维素多的时候加重胃的负担,所以可以将杂粮粥变成杂粮糊,用豆浆机来做。一来粉碎了,便于消化;二来可以把黑芝麻一起打进去,这样做出的杂粮糊味道又香了很多。

本章节选 –——–《女人开心药典》